1. 去中心化的快手
一个企业的基因往往决定了其产品形态以及长期发展的方向。从广义的视频内容出发,基本上以两种模式为主,一种是围绕中心化的KOL模式,另一种是去中心化的长尾模式。很显然,快手属于后者,也符合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普惠价值观。
在内容以中心化的模式下,平台的头部用户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标签,他们或者是明星,或者是社会公众人物。这些人一上平台就会被大量粉丝关注,移动互联网平台并没有对内容结构和传统媒体发生本质变化,只是从传统媒体平台向移动互联网平台做了牵引。过去我们会在电视新闻上看到某个明星说了什么话,做了什么事情。现在这个载体变成了移动互联网平台。
快手采用的是普惠价值观模式,平台没有不围绕带强烈社会标签的头部人士。快手也会有头部内容产出者,但在其模式下这些头部内容产出者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士。他们身上往往有典型的社会普适性特征,这些人可能是一个三四线城市的普通居民,可能是一线城市打工的农民工,也可能是一个公务员。
用快手CEO宿华的原话说:“我们的普惠是让所有人都有同样的能力留下自己的记录。我们不会因为他高矮胖瘦、穷富美丑来做怎样的判断,只要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,我们都希望能够给他平等的对待。”
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平等,至少实现互联网世界的平等。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可能被别人听到,无论你的社会地位是什么。移动互联网本身就是自带草根属性,或者我们用一个更专业的词:长尾。
2. 内容的真实性
我们曾经强调过很多次,陆家嘴穿着定制西装穿梭在国金中心的金融从业人员,完全不是真实的典型互联网用户。许多做二级市场互联网研究的人,常常会质疑快手的用户到底是谁,为什么我们身边没什么人用快手。逻辑也很简单,因为我们自己不同典型的互联网用户。
快手背后反应的是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,一个人口结构上还是以相对较低文化和收入组成的国家。大部分人的学历是低于大学本科,大部分人一个月的收入是低于4000人民币,大部分人并非住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。
我们发现互联网用户到今天,越来越开始关注内容的真实性。从一开始,快手的产品特征就是让用户来做记录,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。这些记录同时通过分享,组成了一个真实人生活的内容网。用户需要知道的是,千千万万不同类型人群,住在不同的城市,有着不同年龄和工作的人,他们真实生活的状态,每天遇到有意思的事情。大家对于那些被过度粉饰的内容,开始越来越反感。更多的人,希望自己真实的好奇心得到满足。举个例子,如果今天有一款产品纪录美国人的生活,我们更喜欢看到的是真实纽约人一天的生活状态,老旧的地铁,街边的热狗摊,车手马龙的百老汇大道,42街时代广场的各式各样游客。而非电影里看到的奢华上东区公寓,顶级餐厅等虚幻的生活。我们想知道的不是一个顶级纽约客生活状态,而是一个普通人在干什么。
用户和内容的真实性,也确保了未来快手的可持续发展。可以说,快手平台并不以某一类人为标签,而是反应整体社会几亿人口真实普遍的生活状态。有人说快手并没有反应其感知真实的中国色彩,特别是许多身边在陆家嘴上班的金融从业人员。但那恰恰是我们整个社会最真实的展现,毕竟快手拥有的是超过7亿的注册用户,1.2亿的日活用户。
3. 流量成本大幅下降的视频内容红利
我们曾经分享过对于互联网企业研究的方法论,一个简单的节奏往往是科技硬件创新在前,之后是用户渗透率的提升,再到后面是软件应用的平台。没有硬件的创新,软件应用是起不来的。过去几年整个带宽成本在不断下降,给视频内容带来了红利。过去,我们还需要下载视频到手机,在上班路上观看。打开一个视频,还要看周围有没有免费的Wifi。今天,全球流量成本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,帮助视频内容成功过去几年细分领域最大的流量红利。我们看Facebook的业绩发布会,扎克伯格也是花了至少50%的时间在解读其在视频领域的投入。
快手在2011年第一次上线,最早是一款GIF动图工具,初衷是帮助人们记录生活中有趣的人、有意思的事,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、喜怒哀乐,并开放地分享给所有人。图片的传播效率是相对比较慢的,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听说过快手。到了2013,特别是2014年后,由于流量成本下降带来了短视频行业的大规模崛起。这时候以短视频为内容载体的分享,信息密度大幅度提高,也帮助快手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。事实上,过去几年无论是快手,还是微博、陌陌等应用,都是受益于视频的大规模爆发。
任何一个伟大的公司,都会有鲜明的时代背景。快手上年轻90后用户的占比高达87%,比Snapchat的60%要高出一截。这些人都是流量成本下降后,开始成为快手用户的年轻人。我们也知道,年轻就意味着未来。特别是未来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,年轻人的收入越来越高,其单用户价值会不断提升。我们看到无论是当年的QQ,还是Facebook,都是最早圈住了一大批年轻用户。这些年轻用户虽然初期难以给产品做变现,但是他们恰恰是未来发展的希望。一旦成熟起来,付费能力会非常强。
4. 基于算法的千人千面内容平台
由于快手的内容完全是UGC,不是自己来主导内容的PGC平台,是一种典型的平台模式。在这个平台上,快手提供的是一种更好的应用工具,然后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不同内容。快手不会针对其用户设计某种特殊类型的内容,内容本身会伴随着用户迭代而转变。如果10年后中国完成了全面城镇化,中国人的收入继续翻番,那么快手上面的内容一定会和今天不一样。这也是平台的价值,不会被某种类型的内容打标签。
从平台的角度看,其背后一定是技术驱动而非内容本身驱动。快手其实已经开始实现基于视频内容的算法,最终产生“千人千面”的效果。每一个人在快手上看到的内容都会不同,都会更加匹配其个人的内容偏好。
移动互联网未来的发展,就是更加精准的匹配。通过快手背后的算法平台,去更加精准理解每一个视频的特点、场景、情感,从而理解观看视频个人的需求特征。
5. 用马斯洛金字塔理解人性最大的需求
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看,人的需求最先需要解决的是一些生活的基本需要,越是往上,精神层次的需求越大。所以互联网的产品交易上,最先跑出来的一定是电商,解决了基本商品的需求。但是你不可能每天上淘宝,每天买东西。当这些吃穿的基本需求被解决后,人就会想到追求精神认同。所以互联网应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功能:社交。
这种应用也将是占据最大上网时间的。快手强调的“记录”与其他短视频平台的“娱乐”和“杀时间”功能有比较大的不同。本质是强调找到群体归属和认同的心理。通过分享记录真实的生活,实现了互联网的普惠价值观,从而带来极高的用户粘性。
当今社会,其实人与人的连接未必来自强社会关系。比如亲属关系、同事关系、邻里关系等等。更多来自价值观、思想、生活经历等底层的认同度。这种连接虽然基于弱社交关系,但内在想法的关联度更高。
这种“社交”关系让快手模式不易被复制。也许未来会有很多的“抖音”,但快手是唯一的快手。这也是为什么,在用户数的流量红利结束后,视频内容的流量红利还在增长,而快手也成为了一款现象级的应用。
从一个更长期的角度看,或许快手的天花板远远没有到来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安小编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annaer.net/1115.html